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族群、社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2025年3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用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承雷锋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当代大学生肩上的使命与担当。
剪纸艺术因其简单易学又富有变化的特点,迅速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从纸张的折叠到纹样的勾勒,每一步都凝聚着传统智慧。团扇制作环节,大学生化身非遗传承人,到陶行知幼儿园向小朋友介绍团扇的历史背景与制作工艺,从选材到装裱,再到绘制图案,小朋友一步步跟随指导,亲手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团扇作品。
(图为制作现场)
油纸伞制作则是一场视觉与技艺的盛宴。色彩斑斓的伞面,搭配精细的骨架,每一把油纸伞都仿佛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从调配色彩、固定伞骨,再将伞面绘制成心中的模样,每一道工序都充满了匠心与热情。
(图为油纸伞制作)
漆扇承古韵,巧手寄心愿。徽州漆扇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徽州广为流传,成为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大学生在校园开设漆扇体验区,化身讲解员,在校园普及漆扇制作工艺知识和文化内涵。
(图为制作漆扇)
竹编篮传承活动则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实用性与美感。学生们在专业艺人的指导下,学习如何选取合适的竹子、剥去外皮、编织成型。经过一番努力,一个个精巧耐用的竹编篮在学生们手中诞生,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环保理念,更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为编竹篮体验)
绘制徽州脸谱则是对戏曲文化的一次深入探索。大学生们在了解徽剧的历史背景与脸谱的艺术特色后,通过画笔将这些戏剧人物的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笔都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每一张脸谱都成为了独特的艺术作品。
(图为绘制脸谱)
与传统的书本知识相比,非遗传承活动更注重实践操作和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设计学院此次雷锋月非遗系列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非遗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师生们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学院将继续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文化传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弘扬贡献力量。未来,学院计划进一步拓展非遗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非遗、学习非遗的机会,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为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