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春光明媚,生机盎然,也是雷锋精神闪耀的时节。为响应社会号召,传播非遗文化,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同学们社会责任感与爱心,近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产品2301班全体学生在芜湖湾沚区东湖幼儿园开展了“雷锋精神刻我心,走进校园传非遗”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当日,志愿者们精心筹备,提前与东湖幼儿园校方取得联系并沟通妥当。同时,与小朋友们进行深度的交流,拉近彼此距离,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非遗文化面塑授课环节,志愿者们通过播放关于非遗文化面塑的视频,带领小朋友一起学习了解非遗文化的种类,激发小朋友们的兴趣。随后,拿出面塑材料,引导小朋友初步认识面塑,传授面塑知识,让小朋友们感受非遗文化内涵,展示并教导他们如何制作面塑,鼓励小朋友传承非遗文化精神,探索更多非遗文化。(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讲解面塑知识) 授课结束后,志愿者们陪伴小朋友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包括给小朋友们讲雷锋精神的故事,让雷锋精神在小朋友心中生根发芽;在室内玩木头人、萝卜蹲等游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小朋友们尽




为了提升产品设计教研室全体教师使用智慧课堂辅助教学的频率,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过程管理能力,提高产品设计专业教师运用AIGC融入课堂和设计实践的能力,构成形成性评价体系。3月19日下午在艺术设计学院A11E406开展智慧课堂理念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讨论会,会议由全体产品设计教研室教师参加,李广栋主任主持,会议共分为两个阶段有序进行。(图为李广栋主任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李广栋主任运用交互设计流程与方法课程作为核心案例,讲解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过程管理技巧和展示线上课堂教学资料。得到了教研室教师的一致好评,纷纷在会后向李主任求教相关经验。薛遥老师使用摄影课程素材作为智慧课堂的分享内容,讲述在摄影课堂中,摄影影棚的硬件设施和智慧课堂的软件设施,如何形成线上线下的联动,生成出课堂的“化学反应”,帮助学生打造沉浸式课堂,提升学习兴趣。 温馨老师运用生活用品设计讲述智慧课堂过程管理方法,李明月老师运用产品功能设计课程讲述智慧课堂课程体系,刘富营老师运用产品程序




3月19日,环境设计专业全体教师于艺术设计学院N104开展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活动。会上,教师们踊跃分享教学成果。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教师表示,学生在实际项目驱动下热情高涨,设计作品在各类竞赛中表现突出,不少学生借此获得实习机会;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师称,课程满意度大幅提升,期末成绩也更理想。案例教学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更为深刻,小组合作学习法则切实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图为会议现场) 面对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教师们聚焦课程体系优化深入探讨。有教师提议增设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应用课程,以契合行业前沿趋势;也有教师建议整合现有课程内容,避免重复教学,同时强化跨学科课程设置,如融入生态学、心理学知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实践教学与产学研合作成果斐然。教师介绍加强教学与企业合作途径,企业提供真实项目,学生在实践中能力显著提升,众多学生收获企业实习意向;还有教师分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助力学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针对实践教学中企业参与度低、部分学生不适应自主及




为了积极响应“雷锋月”活动号召,3月19日由艺术设计学院数媒2302班全体成员举办的一场洋溢着青春活力与文化热情的 “徽韵剪纸行,志愿共传承” 志愿活动,为古老的徽派剪纸艺术传承注入了全新动力。(图为志愿者合照) 剪纸艺术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地位的确认,体现了剪纸艺术在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 活动当天,同学们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迅速投入到剪纸创作中。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与徽派剪纸传统技艺碰撞出了奇妙火花。大家将现代流行元素融入剪纸图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同时,运用所学的专业设计知识,对传统徽派剪纸的构图进行改良,使其更具视觉冲击力。(图为活动现场)(图为志愿者作品展示) “徽韵剪纸行,志愿共传承” 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大学生们亲身领略了徽派剪纸的独特魅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相信在这些充满热情与活力




3月19日下午一场聚焦学术前沿的讲座——《中国帝陵石雕艺术的数字赋能与创新传播研究》国社科重点项目分享,在艺术设计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在学术与艺术领域成果丰硕的西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学科带头人张辉教授担任主讲人,吸引了艺术设计学院众多师生前来聆听。(图为骆琼副院长主持会议) 张辉教授在学术和艺术领域成就斐然。他身兼数职,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摄影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还是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其个人荣誉众多,荣获教育部颁发的指导教师一等奖2项,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及一等奖,索尼世界摄影银奖,陕西摄影奖等。在科研方面,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1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并主持文化部及省级重点等9项课题。同时,他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艺术作品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美展、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等百余次,还前往土耳其、韩国及平遥等地举办个展9次。(图为张辉教授讲座) 讲座伊始,张辉教授介绍了《中国帝陵石雕艺术的数字赋能与创新传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3月19日下午,艺术设计学院视传2202班于陶然餐厅前开展“传承非遗,共建未来”志愿服务活动。运用在学习中制作的非遗主题的宣传海报和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热爱非遗文化,共同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图为志愿活动现场) 活动前期,志愿者们积极参与作品展的筹备与布置工作,精心选择参展的海报作品,希望能通过现代化的演绎引导观众欣赏非遗之美。在展览期间,志愿者们化身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使者,为前来参观的观众提供详细的讲解服务。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每一幅海报中所蕴含的非遗元素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每一项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志愿者们还进行现场秩序维护、活动组织等工作,确保展览的顺利进行。(图为志愿活动现场)(图为全体合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




春染江淮,匠心涌动。为响应“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志愿精神”的时代号召,2025年3月16日,产品设计2202班团支部走进芜湖市繁昌经济开发区繁昌窑陶瓷科技研究所,开展“指尖传匠心,窑火续流光”主题教育。通过实地参观、非遗体验等活动,青年学子以青年视角探寻非遗活化路径,以脚步丈量千年窑火文明,以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让千年窑火在守护中生生不息,让文化自信在传承中熠熠生辉。(志愿者于展厅前合照) “非遗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匠人精神的活态传承。”活动伊始,同学们在繁昌窑文化展厅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陶瓷文化之旅。作为宋代南方青白瓷的重要产地,繁昌窑以“薄如纸、声如磬、白如玉”的工艺闻名于世。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繁昌窑从选土、制坯、雕刻到施釉、烧制的完整工艺流程。展厅内陈列的宋代龙窑复原模型、青白瓷文物残片以及现代创新陶瓷作品,让传统技艺的厚重历史与当代设计的创新活力形成强烈碰撞。(志愿者们精心观摩馆内陈品) 步入繁昌窑遗址展厅,一件件跨越时空的窑器静述着徽州匠心的脉络。从宋代青白瓷




3月15日,在雷锋月的浓厚氛围下,动画2202班积极响应号召,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传承雷锋,弘扬非遗——弘扬芜湖铁画”志愿服务宣讲活动。尽管天空下着小雨,但同学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手持精心制作的传单,走上城东街头,向过往的市民宣传雷锋精神与芜湖铁画的独特魅力,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为志愿者合照) 活动中,动画2202班的同学们身着统一的志愿者服装,手持色彩鲜艳的传单,芜湖铁画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同学们分组行动,有的在繁华的商业街区向行人发放传单,有的则深入社区,与居民们面对面交流,用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热情讲述雷锋的故事和铁画的艺术。(图为志愿者向外卖小哥宣传铁画知识) 尽管小雨绵绵,但市民们的兴趣并未因此减弱。他们纷纷停下脚步,认真阅读传单上的内容,有的还与志愿者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没想到芜湖还有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是了不起!”一位老大爷赞叹道。志愿者们则耐心解答市民们的疑问,讲述铁画背后的故事和传说,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了这项传统艺术。(图为志愿者向外社区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