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有志青年实践团队,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与热情,踏上了前往湾沚区六郎镇政和村的“三下乡”之旅。在烟波浩渺的大港中,他们以画笔为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定格于村巷白墙之上。(图为团队合影) 在政和村,有志青年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了村干部、非遗传承人等,了解政和村基本村貌、产业特色以及非遗荷叶灯发展历程。在充分调研和沟通之后,实践队决定将政和大港周边的渔民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放荷叶灯,祈求平安的景象以墙绘的方式呈现。为了将墙绘传递“政通人和长治久安”的核心理念,有志青年队的团员们经过反复修改推敲完善,最终设计出一幅大港荷叶灯。 创作期间恰逢高温,青年团员们不畏酷暑,明确分工,齐心协力。勾勒轮廓、调配色彩、细节渲染等,每一步都力求精益求精,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背,却丝毫没有影响其创作热情。(图为创作过程) 在青年团员们的努力下,非遗荷叶灯得以在墙面上全景呈现。村民纷纷驻足欣赏,对呈现的画面赞不绝口。“画得太像了!这就是我们政和的大港、政和的灯!”村民汤先生高度评价




盛夏时节,自7月起,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艺术设计学院何德旭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梦军老师的带领下怀揣热情与创意,奔赴芜湖市无为市福渡镇,以墙为卷、以笔为媒,开展了为期数日的墙绘实践活动。如今,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墙绘作品已在乡村角落绽放光彩,为这个夏日的小镇增添了别样活力。(图为团队合影) 调研走访,锚定创作方向 抵达福渡镇后,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实践。为让墙绘作品真正融入乡村、贴近民心,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梦军,艺术设计学院何德旭老师四天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深入走访村庄,与当地村干部、村民亲切交流,了解福渡镇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在走访中,大家深刻体会到乡村对美好环境与文化滋养的双重需求。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论述,团队确定以“生态美、乡村兴”为主题,将绿色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愿景融入墙绘创作。(图为走访调研过程) 艺术实践,勾勒振兴图景 夏日的乡村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队员们的




当朝阳洒落无为市蜀山镇的街巷,一群身着志愿马甲的青年学子正挥洒汗水,以画笔为媒,让古老的非遗“鱼灯”在乡村墙壁上灵动“游弋”。自7月起,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扎根蜀山镇,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鱼灯,开展主题墙绘行动。他们用艺术诠释乡土情怀,用青春点亮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了校地协同、青春建功的动人篇章。(图为实践团队合影) 妙笔绘灯影,非遗焕新颜。实践团以承载百姓丰收、平安、吉祥祈愿的无为鱼灯为核心元素,深入挖掘其民俗内涵。学子们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将传统鱼灯文化进行创新性艺术转化。“我们希望能把鱼灯这一民俗‘翻译’得让更多人看懂、喜欢。”负责主视觉构图的2024级视觉传达专业学生陈浩然介绍道。他们在设计中巧妙融入节日元素,力求画面既展现文化底蕴,又富有亲切感与时代气息,让沉睡的非遗在墙面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图为会议讨论现场) 丹心映赤诚,汗水润乡情。盛夏蜀山,日间气温常超35℃。面对酷暑考验,实践团成员们早出晚归,每天坚持在墙前




近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庐韵心坊”三下乡实践团队在辅导员张旭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安徽省芜湖市三元养老院,为老人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传统庐剧、漆扇制作、京剧画脸谱等互动体验项目,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让老人们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图为布置现场) 清晨,12名身着统一志愿服的大学生便忙碌起来。作为开场节目,学生陶强胜、孙恒馨身着传统戏服,以一曲《讨学钱》选段瞬间点燃现场。“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庐剧,今天现场听,感觉特别亲切!”80多岁的王奶奶激动不已,热爱戏剧的她,仿佛回到了青春岁月。现场笑声掌声不断。“这些孩子真用心,老人们很久没这么开心了。”一名护工感慨道。(图为团队成员庐剧表演) 非遗展示区更是热闹非凡。在漆扇制作台前,学生郑璐琪讲述着传统大漆工艺,在她的指导下,吴奶奶尝试亲手涂抹漆料,虽觉不易却成就感满满:“这比我想象的难,但很有意思!”另一侧,画脸谱活动也吸引了不少老人。志愿者们用画笔在勾勒京剧脸谱,并讲解色彩寓意:“红色代表忠勇,黑色象征




为践行文化乡村振兴理念,近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青白”实践团成员走进湾沚区龙尾张自然村,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陶艺制作与墙绘创作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美学深度融合,为乡村风貌提升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图为队员们实践基地合影留念) 一、 薪火相传,让传统陶艺焕发新生 在陶艺工作室内,实践队员们利用当地黏土资源,开始制作陶罐、陶杯等实用器皿,同时融入乡村元素设计生肖摆件、民俗主题陶艺作品。团队还特别邀请王子凡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并进行陶艺制作技能培训。然而制作过程中,队员们展示自己制作的生肖图案陶罐:“原来泥巴也能变成这么漂亮的东西,真是长本事了!”实践期间,团队共同完成了12余件陶艺作品,并协助村里进行墙绘创作,助力打造特色文旅乡村。(图为队员们进行陶艺创作场景)创作过程中,队员们专注于给陶艺作品精修细节,身旁的陶坯形态各异,每一件都藏着创作者的巧思。从揉泥时感受泥土的质朴温度,到拉坯、塑形时与陶土“博弈”,再到刻画纹理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感悟文化魅力、贡献青春力量。近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漆扇承梦队在王笑笑、温馨、缪玲丽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合肥市肥西县丰乐镇三里村、肖家桥村、三河古镇等地,围绕 “漆彩肥西,扇绘华章 —— 传承非遗漆扇文化” 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图为实践团与指导老师合影) 扇骨泛着竹的温润,颜料似彩虹落于瓷盘。团队志愿者们执起孩童的小手,示范上漆的秘诀,指尖的温度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接力。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扇面跳跃:有的将巢湖波光化作群青,有的把村口老树绘成浓绿,颜料蹭在鼻尖,像颗俏皮的朱砂痣。团队成员穿梭其间,袖口沾着颜料却笑意盈盈,每一抹色彩都是童心与传统的碰撞。(图为漆扇制作教学现场) 社区内,团队志愿者及指导老师现场示范制作技艺,指导村民与孩子们分组实践,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在扇面上绘出乡村美景与心中梦想,让漆扇成为承载文化与童趣的载体。同时,团队推动漆扇




7月8日下午,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暨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初赛在博艺楼N209学院会议室举行。比赛由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建主持,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袁立庠,艺术设计学院银龄教师班石、史启新教授受邀担任评委,学院共有5支团队和1位教师个人参赛。(图片为比赛现场) 参赛主讲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全面说明整门课程的设计思路,突出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精彩纷呈、条理清晰的汇报展示。(图为各主讲教师汇报) 各参赛教师汇报展示结束后,评委小组现场进行提问交流,从理念与目标、内容分析、课程思政、过程与方法、考核与反馈和设计创新等方面进行提问交流,中肯地提出了建设性修改意见,并综合评价参赛教师的教学创新设计能力。(图为评委点评) 本次大赛不仅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风采和创新成果的平台,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推动了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深入发展。通过比赛,参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为学院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为后续的校级决赛奠定了坚




为了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信息化服务管理,实现实习过程的规范化管理。7月8日上午,艺术设计学院在博艺楼N209会议室举办实习系统指导培训会。此次培训会特邀芜湖百得思维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汪钰琴和教务处实践教学专员许正元老师出席,学院近三年入职的青年教师参与培训。(图为培训会现场) 技术中心汪老师通过现场演示,深入浅出地向参训教师展示了如何在实习系统上进行实习信息的录入、实习任务的发布和双周报的填写与批阅等一系列操作步骤,还演示了如何指导学生完成线上打卡和材料提交等步骤,并针对可能出现的状况提供了解决策略。 随后,许正元老师聚焦学生实习过程中高频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细致入微的解答与反馈。培训现场气氛热烈,参训老师热情高涨,踊跃互动,围绕实习系统使用的方法深入探讨、认真记录,效果反馈良好。(图为技术中心汪钰琴现场演示)(图为许正元现场答疑与反馈) 此次培训会的成功举办,青年教师对实习系统全过程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学院后续实习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