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
2025/10/24
为深化专业认知、汲取地域文化艺术养分,近日,艺术设计学院组织 2023 级学子开展安徽文化考察实践活动。师生们循着江淮大地的文化脉络,走访六安、合肥等地的自然景观、人文场馆与特色研学基地,在实地考察中挖掘设计灵感,推动艺术创作与应急教育、传统食品工艺、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第一天:六安寻幽,万佛湖光绘自然之美
考察团于芜湖集结后,首站奔赴六安。车程约 3.5 小时后,师生们抵达万佛湖。湖水澄澈如镜,岛屿星罗棋布,独特的山水格局为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绝佳的自然观察样本。同学们沿湖采风,记录湖岸线的起伏韵律,用镜头捕捉山水光影的变幻,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思考 “生态景观与人文设计” 的共生关系。“万佛湖的自然肌理充满张力,这种原生的美可以为我们的景观设计提供很多启发。”2023 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感慨道。当日,考察团留宿六安,为后续行程养精蓄锐。

(图为师生考察万佛湖)
第二天:石窟寻古,工厂探新,艺术与产业的跨界对话
次日,师生们前往大别山石窟,车程约 1.5 小时。石窟内怪石嶙峋,溶洞交错,亿万年地质运动造就的自然艺术形态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大家深入洞穴,观察岩石的纹理、色彩与空间结构,为雕塑、公共艺术创作积累自然素材。随后,考察团前往合肥,探访荣事达智能家居工厂。在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智能家电的研发流程、工业设计的落地过程一一呈现,同学们近距离观察 “设计如何赋能产业”,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更是针对产品外观、功能布局与企业设计师展开交流,理解 “实用与美学兼具” 的设计逻辑。当日留宿合肥,开启后续文化场馆考察之旅。

(图为师生考察大别山石窟合影)

(图为师生考察荣事达集团照片)
第三天:馆中览艺,科技与艺术的双向奔赴
考察第三日,师生们先后走进安徽省科技馆新馆与安徽省美术馆。在科技馆新馆,充满未来感的科技展品、互动装置让大家感受到 “科技如何拓展艺术表达边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重点关注 VR、AR 技术在科普展示中的应用,思考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随后的安徽省美术馆之行,同学们沉浸在中外艺术佳作的海洋中,从传统国画的笔墨意境到当代艺术的先锋表达,从本土艺术家的地域情怀到国际大师的多元视角,大家在看展中拓宽艺术视野,梳理创作思路,不少同学用速写本记录下触动自己的作品细节,为后续创作积攒灵感。

(图为考察安徽省科技馆师生合影)

(图为考察安徽省美术馆师生合影)
第四天:园博览胜,解码城市景观的设计智慧
第四日,考察团来到合肥园博园。这座集合了各地园林精华的园区,是一场 “景观设计的盛宴”。同学们漫步其中,观察不同地域园林的造景手法 —— 江南园林的雅致婉约、北方园林的大气规整、徽派园林的古朴灵动,一一呈现在眼前。大家分组调研,分析园林的空间布局、植物配置、建筑小品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还结合课堂所学,探讨 “如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传承传统园林的人文精神”。园博园的多元景观,为同学们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库。

(图为师生考察园博园合影)
第五日:急救研学与包子工坊,在实用与传统中挖掘设计巧思
第五日,师生们开启 “急救研学 + 包子工坊” 双线实践,在实用场景与传统工艺中拓展艺术设计维度。
在急救研学板块,专业人员演示急救设备操作与应急标识系统。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聚焦急救标识、导视设计,分析 “色彩、图形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高效传递信息”,并尝试为急救教具设计兼具视觉识别性与艺术感的外观;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围绕急救箱、便携设备的造型,探讨 “功能性与艺术性在应急产品中的平衡之道”。
随后的包子工坊实践,同学们深入体验传统面点工艺与设计的跨界融合。在包子制作环节,大家观察非遗包子模具的纹样(如吉祥动物、民俗符号)、面团色彩搭配,这些充满市井文化的视觉元素为视觉传达、文创设计专业提供了灵感;不少同学还结合模具纹样,尝试将包子造型与文创产品(如文具、摆件)设计结合,让传统工艺以年轻化设计语言走进现代生活。

(图为师生在青松研学基地合影)
第六日:湿地采风,在生态与艺术中完成实践闭环
考察最后一站,是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岸上草原。辽阔的草原与浩渺的巢湖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态画卷。同学们在此进行最后一轮采风,用镜头记录湿地生态的自然之美,用画笔勾勒草原与湖泊的空间关系。不少同学结合此次安徽考察的整体收获,开始构思以 “江淮文化”“应急设计”“传统食品文创” 为主题的创作方案。下午,考察团启程返校,车程约 3 小时,为此次考察实践画上圆满句号。

(图为师生考察岸上草原合影)
本次安徽文化考察实践活动,让2023级艺术设计学子在自然山水、人文场馆、研学基地间穿梭,实现了 “艺术观察-文化理解-实用场景设计思考” 的实践闭环。同学们表示,将把考察中汲取的地域文化符号、应急设计经验、传统食品工艺设计理念融入后续专业创作,让艺术设计更具实用性、在地性与创新性,以设计之力讲好安徽故事,赋能应急教育普及、传统食品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