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化《建筑渲染设计(室内+室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近日,艺术设计学院动画教研室教师邢龙带领《建筑渲染设计(室内+室外)》课程组师生,组织动画2301班42名学生赴芜湖弋江区松鼠小镇及周边,围绕“商业空间设计全流程实践”主题开展沉浸式场景化教学实践活动。此次考察以“空间感知与场景重构”为核心,精心规划涵盖专卖店动线设计、主题酒店空间叙事、餐饮空间品牌表达等几大调研模块,通过实地考查、案例分析与设计推演,让学生在真实商业场景中感知学习,有效提升建筑渲染设计能力。
一、多维场景深度体验,构建立体教学空间
考察团队深入松鼠小镇三大核心功能区,系统解析建筑形态与空间布局的内在逻辑。在三只松鼠专卖店,学生重点观察入口处放大设计的碧根果、榛子、夏威夷果造型建筑,分析其如何通过造型设计、装饰布置、材质灯光等呈现IP主题视觉效果。邢龙老师现场讲解“前店后院”的单体建筑布局原则,强调虚实空间组合对商业氛围营造的重要性。
(图为松鼠小镇主入口及三只松鼠零食专卖店)
在林间酒店,学生围绕“自然生态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展开研讨。酒店外墙采用丛林原木与铁类材质的几何化处理,客房阳台种植绿植模拟松鼠巢穴,这种“松鼠式建筑风格”成为学生理解生态设计理念的鲜活案例。邢龙老师引导学生从建筑立面的木纹肌理、灯光漫反射效果等细节切入,思考如何通过渲染技术还原自然质感。
(图为林间酒店主入口)
二、文化空间交互感知,拓展设计思维维度
考察组特别选取鼠味相投餐厅作为餐饮空间设计研究样本。餐厅以森系风格为基底,墙面绘制的松鼠群像与吊顶的藤蔓装置形成视觉呼应,学生通过测量空间尺度、记录材质搭配,深入理解主题餐厅的沉浸式体验设计逻辑。邢龙老师结合“两轴一带多节点”的规划布局理论,指导学生分析餐厅如何通过空间序列引导顾客动线。
(图为鼠味相投餐厅室内外)
在芜湖书房江湾书院,这座全透明玻璃房建筑的“文化灯塔”设计理念引发学生热议。邢龙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光与空间”专题研讨,从建筑物理环境角度解析玻璃幕墙的采光优化与空间组织问题。书院内部的台阶阅读区、通天书墙等特色空间,成为学生学习公共文化空间渲染技法的生动教材。
(图为芜湖书房江湾书院室内外)
三、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深化专业能力培养
此次考察采用“三维度教学法”:一是场景解构维度,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分组选择3-5处考察点进行多视角测绘,形成包含建筑结构、材质参数、光影变化的基础数据档案;二是技术转化维度,根据邢龙老师教学演示3D建模软件与实景照片的匹配应用,指导学生将实地调研数据转化为可渲染的数字模型;三是创意重构维度,学生可参考以松鼠IP为主题进行空间设计的表现形式与手法,探索商业空间的文化表达路径。
邢龙老师表示,场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建立“功能分区-尺度感知-材质认知-光影理解”空间感知的完整知识体系。“松鼠小镇的建筑设计巧妙融合IP主题文化、生态理念与商业逻辑,这种多元复合的空间形态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设计研究样本。”让学生在真实商业场景中完成空间设计全流程认知与创新训练,不仅有助于掌握建筑渲染的关键技术要点,更可以深刻理解设计服务于人的本质内涵,真正意识到优秀的建筑渲染不仅是技术的呈现,更是对空间情感与文化价值的精准传递。他强调,未来课程将进一步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与实地调研的结合,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新范式,持续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深度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