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与企业共建的孵化基地揭牌仪式现场)
(图为中梦冠名班开班典礼合影)
(图为学生画墙绘实景图)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设计领域,高素质设计人才的培养已成为艺术设计学院的核心使命。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号召,艺术设计学院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遵循“求新、尚美、笃行”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力求通过产教协同,为设计行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产教融合新生态,双导师制育英才
艺术设计学院致力于构建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格局。学院为学生配备了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导师和学术水平高的校内导师,全过程实施双导师制。行业导师将前沿的设计理念和实战经验带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同时,学院根据市场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依托四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SmartStudio艺术工作室、产品原型智造中心、CMF实验实训中心、人工智能(AIGC)实验实训中心)和两个市级平台(芜湖市家居产品原型智造中心、芜湖市工业设计创新材料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同承接设计业务。其中,与上海桑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比赛专用桌,已迭代四个版本,并通过专家认可,将在2026年世界技能大赛中供全球顶尖选手使用,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学院的科研实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截至目前,学院已建立产教融合基地10个,出版产教融合教材2本,相关成果获国内外设计竞赛奖项10项。
二、校企合作新篇章,订单班冠名班育人才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艺术设计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院目前与芜湖东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中梦维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开办了“新媒体订单班”和“中梦冠名班”。这些特色班级的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在订单班和冠名班中,学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采用“2+6”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最终进入企业实习,实现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此外,学院已开发校企合作课程6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实践机会。
同时,学院还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如与芜湖东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东昊新媒体创作与创业人才孵化基地。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也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学院教科研成果显著,近五年来累计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8项;省市级科研项目41项,其中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连续五年为全省民办高校艺术学科唯一;发表各类论文345篇,其中高水平一类论文9篇;专利受理数达977件;横向项目近三年到账220余万元;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达1160余项,获奖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排名全校第一。
三、产教融合显成效,服务地方新贡献
艺术设计学院积极投身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之中。学院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基地,与汽车人机交互、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知名企业开展深入合作。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和特色办学模式等方式,学院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学院共组建“艺创、艺绘”团队30余支,服务范围涉及镜湖、繁昌、南陵、湾沚等区域。如镜湖区政府继银湖中路墙绘一期、二期工程项目、镜湖区赭山街道黄山东路与中山路交叉口文化墙墙绘”项目等。团队结合专业特色,扎根“艺绘、艺创”文化,将艺术融入城市和郊区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还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文创产品设计、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城市标识导视系统设计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为参与地方政府的文创产品设计)
(图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图为智慧城市标识导视系统设计)
展望未来,艺术设计学院将站在产教融合的新起点上,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迈向新高度。学院将进一步聚焦设计行业前沿趋势与未来需求,精心雕琢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路径。深度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仅与知名企业共建多元化、实体化的产教融合基地,打造集教学、实践、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还将邀请行业领军人才深度参与课程开发、项目指导,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锤炼技能、积累经验。通过构建“实践 - 创新 - 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设计行业和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既具国际视野又深谙本土需求的卓越设计人才,续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