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教学管理
教学工作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工作 > 详情页
春风化雨 深化课程思政——艺术设计学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
艺术设计学院 2024-03-21

  艺术设计学院积极响应加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不断探索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方法。3月20日下午,艺术设计学院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集体备课活动,活动共分为六个分会场。这次集体备课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品德和艺术性的艺术设计人才贡献力量。

  第一分会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老师们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在A11N405联合举办集体备课活动。会议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赵虹老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娜、郝峰山、李雅婧老师及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名老师参加活动。

  课程思政备课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视觉传达课程实践教学。多位视觉传达设计任课教师通过讲解自身教学课程课程思政内容挖掘方式。其中杨芳老师以《设计文案》课程为例,讲述了以观看《大圣归来》微电影广告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梁若翔老师以《专项训练》课程为例,讲述了项目化教学中文化传承和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郝峰山老师提出,课程思政对于教育教学效果的具有重要意义,是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听了视觉传达教研室老师们的分享后,对大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表示了高度肯定,并就相关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赵虹老师代表视觉传达教研室感谢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们提出的宝贵建议与意见,并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

1.jpg



(图为第一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备课活动中,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在A11N209邀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明明老师参与,会议由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主任张超老师主持,共十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活动重点探讨了“课程思政”理念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与思政文化协同育人路径的探讨。张超老师针对本学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进行展示及讲解,并以《虚拟现实设计开发》课程为例展示了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成果,随后各位授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个人教授的课程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思政教育方法方面,杨明明老师强调思政教育应该以课程本身属性为基础,根据不同的课程多方面融合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为人生观奠定基础。杨明明提出应结合学科发展趋势,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合理穿插,梳理出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知识点中,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杨明明老师还就艺术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总结形成了相关的方法和建议。

2.jpg



(图为第二分会场)




第三分会场备课活动中,产品设计教研室邀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黄可、鲍翠翠和王来凤三位老师参与,会议由产品设计教研室副主任李广栋老师主持,共十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活动重点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实施路径。李广栋明确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在思政元素融入及开展过程中的目标,强调把握“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契合点的重要性。就一门课程而言,老师们应该基于本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仔细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地图”,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理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有迹可循。
  随后各位授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个人教授的课程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思政教育方法方面,王来凤强调课程思政应该以课程本身的目标及任务为基础,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及方法,真正理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黄可老师提出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结合专业,做延伸性学习或研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问题,促进“思政”与专业相长,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黄可老师就艺术类课程思政案例申报及成果展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总结形成了相关的方法和建议。经过交流黄可和王来凤两位老师对于各位老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给予了肯定。

  这些讨论和建议将有助于提高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训练、引导和熏陶,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素养进行濡染和塑造。

3.jpg

(图为第三分会场)


  第四分会场,动画教研室在A11N103召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创新融合”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樊晨和张贤法老师,来自动画专业的多名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动画教研室负责人陈倪老师首先进行了课程讲解,围绕自身的课程以及拍摄主题选择等进行了介绍,邢龙老师以景观圆林课程为依据,谈到古建筑中的生态观念、非遗元素都是可以拿来进行传输的介质,许倩芸、陈玥教师从一年级基础课程的美术设计角度出发,认为可以从创新思维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多借鉴各博物馆中器物进行文创设计,史谦老师从动画史、电影史两门史论课程入手,认为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历史发展进程、时代背景角度向学生宣传中国的影视作品具备时代性和政治属性,从而让学生将创作的视角放置于当前的时代发展,动画教研室四位新老师则结合自身的感悟认为可以结合声音和画面进行配合,并且也认为可以让学生搜集家乡地域特色进行角色设计或者建筑设计,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樊晨和张贤法老师对诸位动画老师的介绍给予了肯定,也从别的角度给与建议,认为动画专业创作视觉的艺术,要善于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同时课程思政内核在于育德,并且思政教育是缓慢的影响学生,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成效,老师在传递的同时要保持积极态度,乐观的状态影响学生,教师需要内心热爱思政元素也要了解时政话题,艺术源于生活要学会抓住生活的小点感染学生。会议最后,动画教研室陈倪老师提出我们要有育人指向,明确对学生的教育和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做好思政工作。

4.jpg

(图为第四分会场)


  第五分会场,环境设计教研室进行交流,教研室各位教师从自身所带课程入手,就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融入思政理念、如何设计思政教学案例及思政元素实施方案等问题展开讨论。如陈阵老师所教授的《三维空间设计》,课程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解决三维制图、空间模型搭建的问题,在建筑设计部分汲取中国古典建筑灵感,用技术方法融入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弘扬优秀人文、园林艺术精神。在室内空间设计部分则以优秀传统文化展厅、红色文化主题馆,来体现思政内容。陈英教授进一步建议融合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素养的同步提高。在研讨过程中,姚松老师提出课程思政用什么方法输出最有效?大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既要考虑专业课程内在知识与理论的属性,又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需要的原则,教师需要基于自身的认知高屋建瓴地对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尽可能充分的挖掘,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与接受规律。杨明明老师建议立足课程,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及特色地域文化元素,例如空间设计中运用古代建筑构件,或体现人文思想,家具设计方面融入徽派家具元素,以桐城派文化体系为例挖掘徽派文化,讨论思政元素融入环境设计的角度和方向。

  通过半天的集体备课活动,任课教师不仅能做到对各自所带课程中如何润物细无声的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了更好认识,同时都能意识到要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实践性、针对性,教育引导境设计专业学生在实践育人模式下积极锻炼,增长本领,展现大思政课靓丽风景。

5.jpg



(图为第分会场)





分会场,基础教研室以“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选修课程建设”为主题展开研讨。邀请马克思学院的陈智老师、吕晓婷老师、张齐云老师进行研讨,来自基础教研室的多名教师参加会议。会上,基础教研室主任李任梅老师进行了这学期的具体课程内容的讲解,就基础教研室所教授的课程如何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及如何在课程中深挖思政元素等问题展开讨论。随后,班石教授阐述了自己关于课程思政的观点和看法,给予了在座的教师很大的启发,通过对思政教育中辩证法、对立与统一观点、实践与理论的相关理论的讲述,应当结合我们在基础课教学中对应形式美法则、主次概念、付出与收获等课程思政内容,还结合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阐述,例如事物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以及波浪式上升的,以此来激励学生在学习时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不畏艰苦、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这正说明了课程思政的文化内涵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舒倩老师指出在专业课教学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及实训课程中的呈现使得学生丰富了自身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及匠心精神的传达,并且提出如何在课程设置中设计课程思政的主线条?陈智老师提出课程思政应当以润物细无声的状态沁入学生全程学习中,只要是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内容都是课程思政的精神内涵,而不是以刻板的方式去讲解,主线条就是课程思政内容穿插在专业课学习中,与日常学习同频共振,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最后,张洪亮老师认为我们的专业课就是传统文化内涵从头至尾贯穿课程思政中,两者密不可分,从而达到教学过程全方位育人和学生的专业课素养全面提高。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老师吕晓婷、张齐云、陈智对诸位老师的讨论给予了肯定,认为基础教研室教授的课程可以跟课程思政很好的融合,强调课程思政在于内驱力,需要在课程全程、全方位育人,能够坚持把积极向上的思想传达给学生就一定会有成效。

6.jpg

(图为第分会场)


  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学课程集体授课准备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为今后的教学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教学思想教育将不断上新台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